党委书记刘春华深入思政课堂听课并召开思政教师座谈会
发布时间: 2022-05-25 浏览次数: 434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5月20日,党委书记刘春华随堂听取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朱吉平老师讲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办公室、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一同听课。
       课堂上,刘春华认真听课、仔细记录。随后,刘春华一行前往会议室召开思政课教师座谈会。
       座谈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从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化、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双向融合,加强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汇报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具体情况。
       在听取汇报后,刘春华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她指出,一直以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教学工作,严格按照中央要求落实各项建设标准,党委会定期研究思政课建设情况,从马院标准化建设到加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从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到落实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既指方向,又抓保障,全力支持学院建设,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马院具体实施”的建设路径和“学校建好思政课、马院管好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格局。
       针对下一步工作,她强调,一是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学院立德树人主阵地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做好顶层设计,谋篇布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旗帜鲜明、绝不含糊,坚定办好思政课的信心与底气;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地位,在总结思政课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不断加强学科体系建设与教材体系建设,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思政课教师“引育用留”上重点发力,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源头活水”;进一步健全完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努力打造学生毕生难忘的思政“金课”;进一步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院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讲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脚踏实地做好学院建设与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要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三是要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主心骨作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对照“六要”要求,加强理论学习,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营造宽松愉悦、充满活力的思政课教学场景和氛围,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国之大者”,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历练出宽广而深厚的家国情怀;善于从宽广视野透视问题、把握逻辑、探索规律,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原理讲深刻和透彻,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以严格的自律意识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说的和做的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大先生”。
       她希望,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精神,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有关思政课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条件保障等要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全力办好思政课这门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培养造就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学校建设航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学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抓好思政课这一主阵地、主渠道和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建设,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思政课、讲思政课、与思政课教师座谈已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确保了思政课教育教学建设改革取得实效。

(新闻中心  办公室  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