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一双会飞的翅膀
发布时间: 2025-04-18 浏览次数: 30

2006级校友 钟翠

一、初识母校

我与母校相识于 2006 年。 那年参加完高考,终于可以告别劳苦高三的我,怀揣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 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一记重击———这憧憬被实际分数所限制,连带着梦想也无法自由翱翔,只能在半空中努力挣扎。 幸而,在这场“兵荒马乱”的青春突围中,母校接纳了我。 于我而言,这就像困时递来的枕头、饿时盛上的热饭。 于是,我带着满腔热忱一头扎进母校的怀抱,计划着在这里开启我热血沸腾的青春。

那时的母校处处活力四射,既有年年为西部计划奉献青春的炽热,也有扎根自习室埋头考研的专注; 既有踏实前进的低调沉稳,也有一飞冲天的昂扬志气。 日新、致远而又不设限的母校,敞开怀抱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 又欢送他们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母校教给大家的,不是具体地向东还是向西,而是概括性地向上,是永不停歇的向上生长力。 “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 ”这大概是每一届学子毕业时都有过的宣言。 这句话里既有学子对青春岁月的深情回望,也饱含着母校对我们寄予的殷切期许。

与母校相知相处四年的我,那年也是带着同样的豪言壮语毕业,奔赴四年前初识她时就暗下决心下一站要奔赴的西部。 那年我热血沸腾,不知天高地厚地做着某一天荣归母校的梦,期待着成为母校的骄傲,自豪地对她说:“你看,我成了你的荣耀。 ”

二、再见母校

已毕业的我曾不止一次步行在母校校园的路上,重复当年走过的路径,数着一棵棵二球悬铃木, 看图书馆后莲叶何田田,只是脚步总在教学楼前戛然而止。 相较于外面的路径, 走进教学楼就像闯进她的内脏,那些曾经的喧嚣、努力以及颓废,那些来来往往换教室赶课程的过往,那些课间十分钟走廊里追逐的笑闹,那些努力复习备考却最终遗憾收场的叹息,仿佛都被激活,化作透明的浪潮从四面八方涌来。 我不敢进入,只敢静静旁观,怕打破了那些尘封的记忆。

毕业后真正走进教学楼还是 2017 年,那时我已毕业 7 年。 曾经熟悉的系楼已迁入新建的 8 号教学楼,崭新的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处处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而彼时的我,却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为工作辗转反侧,前来学校参加教师资格证笔试。 站在熟悉的校园里,我忽然觉得自己与母校的距离变得如此遥远,远到我甚至不敢再怀抱梦想。 那时,总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无颜面对母校,更无颜面对当年那些对我谆谆教诲的恩师。

而现实是那样实在,它只看见我因羞愧而不敢面对老师的窘迫,却未曾察觉我内心深处对恩师的思念与期盼。 母校的校园突然变得无限大起来, 我在教学楼里转啊转,在校园的小径上踌躇,在一块块教师简介的展板下驻足, 却终是没有遇到曾经的老师,终是没法站到他们面前打一声招呼。 唯一遇到的,是一位监考老师,他恰巧是当年低我一级的学弟学妹们的辅导员,并不认识我。 考场上,我们的目光在空气中交错,我盯着他想寻找故人的痕迹,他看我的目光却像抓作弊的考生。 我终是败下阵来,目光慌乱地逃离,几乎连试卷上的题目都难以看清。

我看到了母校的成长,却遗憾未能让她看到我的进步。 那些年,我深陷于碌碌无为的自责中,总觉得自己的平庸辜负了母校的期望,甚至觉得给母校蒙了羞。 尽管母校始终以宽广的胸怀接纳着从她校门走出的每一个孩子, 无论他们是荣耀加身的佼佼者,还是平凡如我的普通校友, 她都一视同仁,未曾抛弃。 但当时的我并不那么想。 我像沙滩上的一粒沙子, 愧疚于自己不是金沙,没给沙滩带来闪耀,却未意识到,沙滩的闪耀并不一定要金沙,她本身就是闪耀的,金沙不过是锦上添花,而金沙终究也只是寥寥无几。

其实,不是母校抛弃了我,是我把自己困在了死胡同里,一直不敢直面她。

当有一天我终于要坦然走进母校,却发现学校因为疫情的缘故封闭管理了。 作为校外人员的我,再走不进母校。 年少时射出的箭,还是于多年后不可免俗地击中了自己。

三、你好山航院

当我踏过 35 岁的门槛, 当我人至中年早生华发,人生的轨迹也已清晰可见,深知自己此生或许无法大富大贵,为母校增添荣耀,我终于释然了。 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像我这样的人千千万万, 正是这些平凡的身影,衬托出那些成功者的光芒,也共同构成了母校校友这个多元而丰富的群体。 母校从未嫌弃过她门下任何一个孩子,也从未停下她奋发向前的脚步。

当我终于接纳了平凡甚至平庸的自己,母校却早已不再平凡———她的成长由量变累积为质变,从一所地方院校蜕变为省属本科院校,还发展了航空特色,成功更名为山东航空学院,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开始重新审视母校,也重新审视曾经狭隘的自己。 那些年我们所谓的“桃李满天下”,终不可只从字面理解。 桃李固然遍布天下, 但若天下仅有桃李, 又怎能称得上“满”? 正是那些平凡的花草, 那些普通的点缀,才让这片天地更加丰富多彩。 并非只有成功者才配得上“山航院校友”的称号,也并非只有成功者才值得被母校铭记。 每一个从这里毕业的学子,身上都或多或少带着她的印记。 母校正是通过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学子,将她的理念悄然传递。 成功的校友固然践行了“砺学”,平凡的校友也曾恪守“明德”;在校学子正以“日新”为志,而毕业的我们虽无法更改毕业证书上的校名,却依然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致远”。

母校其实一直都在,不论是叫师专还是滨院,亦或是山航院。 她有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还拥有一双会飞的翅膀,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梦想。 她的人文思想鲜明永固,她的教育理念赓续传承。

她存在,千千万万,生生不息!